皇冠入口官方网站(中国)游戏平台
新闻动态
“‘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走田野间 探秘北京城”:皇冠入口官方网站(中国)游戏平台师生参观踏查琉璃河遗址
发布时间:2024-12-02     访问次数:

为落实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走田野间 探秘北京城”行动计划,2024年10月24日上午,皇冠入口官方网站(中国)游戏平台《夏商周考古》课程的学生在蔡宁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教室,前往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发掘现场进行实践学习。参加此次活动的还有刘卓异老师和部分研究生。琉璃河考古项目负责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王晶老师带领大家参观了临时工作站展厅和发掘工地等,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与交流。


琉璃河遗址是西周燕国始封地,是迄今为止西周考古史上发现的唯一一处同时并存着城址和诸侯墓地的遗址,也是目前所知唯一始建于西周早期的诸侯国都城遗址,是燕国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琉璃河遗址的发现,印证了《史记》中关于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的记载,也将北京建城的历史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是西周分封制和北京建城史的最有力证据。


参观合影


沐浴着秋日午后的暖阳,师生在东门集合完毕,怀着期待的心情乘车启程。在经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我们最终抵达琉璃河遗址。甫一下车,我们便受到了热情接待,王晶老师先是带我们穿过小路,到达临时工作站,带我们实际感受了考古发掘工具使用方法,并讲解了西周代表性器物和陶片标本等。


王晶老师为师生讲解


接着王晶老师为师生讲解琉璃河遗址概况及研究成果。遗址遗存主要集中于董家林、黄土坡两村,上世纪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先后出土了堇鼎、伯矩鬲、克罍等一批带燕侯铭文的西周早期青铜礼器,明确了城墙及城壕构造,初步确定了宫殿区、祭祀区的分布范围,考古研究成果充分证明了该地区是周初燕国的封地所在,是燕国最早的都邑。在城内发现的结构清晰、内涵丰富的成规模夯土建筑基址,等级较高,符合西周早期诸侯国的等级地位,不但印证了文献中关于“周初封燕”的史实,更为我们研究早期国家治理模式提供了新的材料。作为西周燕国都邑,琉璃河遗址包含了殷商和姬周两种文化因素,发掘出的陶器既有商式典型特征,亦有周人的文化特点。


王晶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工地


在参观了本年度发掘区的壕沟、水井、建筑基址等遗迹后,同学们对相关遗迹的单位属性、埋藏过程等问题展开了热烈提问,王晶老师为同学们耐心解答。师生们也对某些遗迹现象的功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深刻地体会到考古学“阅读无字天书”的魅力所在。


王晶老师为同学们解答疑惑


随后,王晶老师带同学们来到标本室观察M1901和M1092两座贵族墓中出土的青铜器以及琉璃河遗址出土的陶器。王晶老师为同学介绍了这些器物的出土情况,并带领同学仔细观察这些铜器、玉器的器形、纹饰及反映出的文化交流等问题。王老师重点带领大家释读了M1902“太保墉匽,延宛匽侯宫,太保赐作册奂贝,用作父辛宝尊彝”的铭文,并解释了其含义,使大家对这些器物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铭文证实,周王重臣召公曾亲自来过琉璃河,并在此筑城,这一方面反映出燕国与宗周的交流状况,另一方面也实证北京三千多年的建城史。除铜器外,王晶老师还为同学们讲解了陶器的基本知识,如陶簋、陶尊的形制演变规律等,使同学们重温了课上陶器的理论知识,丰富了对考古学文化的理解。王老师还特别提示大家关注器物上残存的痕迹,如丝织物残留和酿酒痕迹等,也让同学们进一步意识到科学严谨发掘的重要性。


稽古证史,探源中华。无论是清晰可见的夯土遗留,还是出土自城址、墓葬的文物,都蕴藏了丰富的信息,数千年前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通过这次参观学习,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了考古发掘的工作方法,体味发掘实践过程中的艰辛,并被考古工作者们的钻研精神深深打动。


这堂实践课充实又短暂。返校之后,收获满满的同学们将课堂知识结合实践所得,分享了自己的参观学习感受。


第一次来到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我感觉理论课上学习的知识一下子鲜活了起来。在考古队王老师详细的讲解中,我了解到了琉璃河遗址的发掘历程、遗址的基本情况以及近年来的新发现。老师带我们走上隔梁近距离观察,这是一处宫殿区范围内的复杂遗迹,大家都对遗迹的性质做出了各种各样天马行空的猜想,在激烈的讨论中,我切身感受到了考古学在相互勾连的蛛丝马迹中探索古人生活原貌的乐趣。此外,我们还在标本室中见到了部分未被博物馆大玻璃罩保护的遗物,我遏制住上手感受一番的冲动,瞪大眼睛看着,生怕错过某个细节。琉璃河遗址一行令我受益颇多,我在体会到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乐趣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发掘工作的不易与艰辛(单说郊外田野中无数朝人飞扑的大小虫子就需要我克服恐惧心理),非常幸运能有此次实践的机会。          

——林楠


遗址负责人王晶老师的讲解非常详细。同学们积极地向老师提出问题,在一问一答中,我也更加了解田野发掘中的多样性,也不由得让我去思考,在若干年前,这里也曾有过一群姬姓周人带领着殷遗民和土著居民融合各方文化,创造出灿烂的燕文化。之后,我们走上隔梁,近距离观察遗址,陈露瑶同学提出水池可能是温泉的想法也带动我去思考每一处遗迹的性质。我和林楠同学积极讨论,虽然可能我们无边际的想象与实际还很远,但是站在隔梁上,仰望着天空,时空的交汇好像就在这一刻实现。此后我们又跟随着老师的带领下进入标本室,近距离观看青铜器、骨器、玉器、陶器等出土遗物。在老师们的讲解下,我第一次认真分清了西周联裆鬲和商系袋足鬲的区别。老师们风趣地解释簋是“有圈足的大碗”,也为我们的参观加入了别样的乐趣。总的来说,这次参观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激发了我对田野发掘的热情。我期待未来我也能成为发掘的一员,用手铲书写着古代社会。这次经历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将把所学应用到我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肖宜佳


满怀期待地来到琉璃河燕都遗址,一下车田野便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道路上人与飞虫“和谐共生”,尖叫声此起彼伏,我们这群从没有下过田野的人第一次与田野如此亲密接触。之前听别人说下田野很苦很累,环境比较艰苦,当时觉得自己肯定是不怕吃苦的,但真正感受到与城市截然不同的风沙后,也不免为自己捏了一把汗。不过在聆听老师的讲解、与探方近距离接触、以及亲眼看到那些出土器物之后,我对田野的兴趣不减反增,我对探索古代文化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通过这次参观,曾经只见于书本上的知识慢慢具象化,我对燕国文化探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未来真正参与发掘工作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张梨


本次前往琉璃河遗址参观了考古发掘现场与文物库房,将“命克侯于匽”的史料记载与夏商周考古课程所学西周燕国的概况更好地串联,使我对于西周时期分封诸侯国的情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老师在介绍琉璃河发掘简史的时候提到了1980年代的发掘材料遗失而主持当时发掘工作的学者已经去世导致现在的研究无法得出确切结论的问题,可见大遗址发掘的工作往往是持续几年甚至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工作,在当下发掘过程中也需要注重遗址保护以及发掘资料的整理,为后续的发掘和研究工作打好基础。当老师介绍到遗址北部的壕沟与墓葬并存的现象时,我联想到了上课所学的商周时期墓葬“居葬合一”的典型特征,但在询问老师后得知壕沟与这处家族墓地并不存在共时,墓地是在壕沟于西周中晚期废弃后才逐渐成规模。 本次前往琉璃河遗址是我本科阶段第一系统了解一个遗址并前往实地参观学习,我相信本次实践对于我以后的考古学习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匡庭睿


在大一的感悟考古课上,我曾参观过丰台新宫遗址并撰写参观感想。但是,大一的参观还只能算是一个考古门外汉的“围观”。而在经历一学期的考古学习后,我从参观中得来的体会也更深入了些。“纸上得来终觉浅”是我此次参观的第一印象。尽管在田野考古课上学习了叠压、打破关系相关的知识,但当我亲眼看到城北壕沟中三代平民墓葬复杂的叠压打破关系时,才明白理论化的知识和考古现场的复杂实际间还有着很大差别。在理论之外,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

参观给我的第二个感受则是在考古学方法上。讲解老师告诉我们,通过对墓葬中文化因素以及铭文的分析,他们确定了琉璃河遗址中姬姓周人、殷移民和本土人群间的交流融合。尽管这是再传统不过的考古学方法,但依然揭露出充实的信息。看来,即使在各类考古学理论百花齐放的当代,传统考古学的“基本功”也是至关重要的。

——渠慎之


这次前往琉璃河遗址参观,我对在课堂上学到的有关知识有了更加具体而清晰的认识。通过老师的细致的讲解,我对遗址的发掘历史、发掘过程中发现的重要遗迹遗存以及对其进行的研究和目前得到的认识等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在遗址现场,老师对探方中的一些遗迹遗存的发掘情况和其中一部分遗迹遗存的性质进行了讲解,我们在对遗迹进行观察时,对地层关系等也有了较为立体的认识。最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前往了遗址工作站。在工作站,老师为我们讲解了遗址出土的部分遗物,包括铜器、陶器等,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对这些遗物的观察,我们对课堂上学到的鬲、簋、罐等器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欣赏到了遗址出土的精美器物。通过这次参观,我对夏商周考古和田野考古的课程内容有了更加的认识,也对田野工作的细致而严谨的工作方法的重要性有了认识。

——金玥伊


通过对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遗址的参观,我对课堂上讲的西周时期燕国都城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琉璃河遗址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燕国的始封地,也是北京地区这一时期各诸侯国考古中发现的时代最早、城垣宫殿区和贵族墓葬区等设施较为齐备的一处遗址。在参观过程中,我们首先见到了田野考古课程中讲到的各类考古发掘工具的实物。接着,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对遗址的详细背景、发掘概况、重要发现和考古发掘者的最新认识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通过对城址现阶段发掘成果的认识,我们对其是否有外城的问题有了了解;通过对墓葬现阶段发掘成果的认识,我们可以得知,琉璃河遗址当时生活着不同族属的人群。最后我们参观了遗址的工作站,对陶器、青铜器的器形进行观察,在老师的解读下,也对青铜器的铭文及其所记载的史实认识更加深刻。总之,通过这次参观,我们体会到了考古发掘工作和复原古代人类社会的不易,也体会到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

——刘越


这次房山琉璃河遗址的参观学习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历史学的本科生,这是我第一次进入考古工地现场,走到考古发掘进行的一线。相比于历史学偏向书斋式的研究形式,来到琉璃河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环境的艰苦。我们两点左右到达现场,太阳很晒天气却很冷,同时又有非常多的虫子,这让我对考古的认识超越了以往在论文中见到的情况。负责为我们讲授的是琉璃河遗址的发掘人员,在听她讲解的过程中,我观察到,她的思考和认识都是基于大量发掘经验,结合理论知识形成的,过去我常听闻考古学重实践这样的说法,但实际接触之后,我才理解了这句话。我接触到了一些考古发掘的一线材料与成果,同时也几乎零距离见到了过去只在书面见到的商、周典型器物,这与博物馆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充分丰富了我对琉璃河遗址的认识,同时我也十分期待燕都博物馆的重新开展。

——李明轩


坐在教室里听课的时候常常因为ppt上的图片而瞪大双眼,但当双脚切实踩在发掘现场的土地上时,考古的魅力再次被无限放大。无论是终于得见真容的各种工具,还是各种陶片和遗骸,或是近距离观察到的器物纹路和铭文,都让我有一种不真实感。亲临现场无疑是对课堂知识的强化,在参观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自己知识上的漏洞,并通过老师细致深入的讲解弥补了一些,比如我甚至参观后才记住尊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哪些是商系墓的典型特征和判断标准等等。听老师和同学们交流也让我很受启发,大家的深度思考和奇思妙想总是能拓宽我的思考范围。总之十分荣幸能参与这次参观,加深了我对琉璃河遗址本身和对考古工作的了解。来之前非常好奇且紧张的我,在站在田野间看着那面写着琉璃河考古队的红旗时,收到了最好的回应。

——李祎丹


此次参观基于之前的专业课程学习,使我有了更加专业的视角、换而言之就是更听得懂老师在讲什么、田野考古工作具体是在做什么。身临其境去看挖掘现场的角角落落,是一种期待而微妙失落的感觉,原来梦寐以求的田野考古好像也没什么不同,但又有很大不同:从理想到现实的一步步落地。虽然并不知道未来与考古、与田野的前途如何,我总也还是有着雀跃和欢欣的,如此珍贵的体验我将细细咀嚼,慢慢体会。

——忽蓝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琉璃河遗址的历史厚重和文化价值。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墓葬布局以及城墙遗迹,无不展示出古代燕国的繁荣与辉煌。特别是那些精美的青铜器,如鼎、簋等,不仅工艺精湛,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礼制文化。除了殷商和周人的文化遗存外,琉璃河遗址还存在着少量本地土著遗存。这些土著遗存可能与当地的原住民有关,他们在燕国建立之前就已经居住在这一地区。这些土著遗存的存在,为研究琉璃河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角。此外,我们还了解到,近年来考古工作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等,进一步揭示了遗址的内涵和结构。2020年发现的宫殿区以外的夯土建筑基址,以及2021年出土的青铜器,都为研究古燕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李怡


琉璃河遗址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地方,经过多年的发掘和研究,考古学家们在这里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遗迹。这些遗迹不仅展示了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还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信仰和艺术成就。当我站在遗址的发掘现场,亲眼目睹那些古老的器物时,仿佛穿越了时空,与数千年前的先人对话。这种震撼感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详细了解了琉璃河遗址的发掘过程和重要发现。通过这次参观,我意识到历史并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人类故事,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次参观让我感受到了考古学的深刻意义,也激发了我对历史和文化的更大兴趣。未来,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类似的活动,去探索和了解我们祖辈留下的宝贵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故事的一部分,而我们有责任去续写这个故事。

——陈萱雨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同学们讨论了很多问题,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遗址大水井的讨论。一般水井既深且小,但是这个水井周边铺满了大且圆的鹅卵石,且直径长达三十米(因为距离有点远,听到的似乎是这个尺寸)。有同学提出可能附近有泉眼,古人建来泡温泉。我认为这样的水井并不仅仅用于汲水,也许围绕着这个水井,人们也在水井周围进行洗衣、处理食物、纳凉等活动。然而旧日城市已经成为一捧黄土,真实情况如何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对各种遗址遗存的想象依旧让人对往日心存向往。

——余家丽


此次《夏商周考古》课程实践活动带领同学们走进田野,打破了课堂空间的局限,使大家更生动地感受到考古发掘的魅力。在考古现场,同学们近距离观察了遗迹,深入理解了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次精神洗礼,使同学们更加珍视过去的历史,意识到身上所肩负的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责任。同学们也纷纷表示,要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脚踏实地,谨慎钻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而努力奋斗,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