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
序号 |
姓名 |
论文题目 |
获奖等级 |
年级 |
1 |
黄图川 |
淮颍运路与唐宪宗平淮西 |
一等奖 |
17 |
2 3 4 5 6 7 |
胡楚清 刘敏 戚裴诺 刘耀 刘骏勃 徐佳星 |
略论朱敬则的兴亡观 国民党对列宁病逝之反应 汉唐间王朝内外的历史书写 类书之惑:类书归类的流变与“乱像” 孙德谦的《史记》研究 从“出身之争”到“利益之争” ——英国护士官方注册运动探析 |
一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
17 17 17 17 17 17 |
硕士
序号 |
姓名 |
论文题目 |
获奖等级 |
年级 |
1 |
宣柳 |
试论春秋金文中的“某之孙”及其相关问题 |
一等奖 |
17 |
2 |
张俊毅 |
从中县道到内史——秦人对关中地域控制与整合的一个侧面 |
一等奖 |
17 |
3 |
王晋卿 |
《庄子·让王》与《吕氏春秋》“同文”研究 ——兼论《让王》篇的文本结构与基本思想 |
一等奖 |
17 |
4 |
郭露凝 |
试论《汉纪》的历史鉴戒思想 ——以荀悦史论中的制度认识为中心 |
一等奖 |
17 |
5 |
李驳紊 |
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晚明史籍類抄本經眼錄 |
一等奖 |
16 |
6 |
钟明浩 |
江苏教育会与民国教育界的南北格局(1919-1927) ——兼论“学阀”话语的泛化与流衍 |
一等奖 |
17 |
7 |
王宇昕 |
日本殖民政策与“满洲共同体”认同的制造 ——基于《盛京时报》的考察 |
一等奖 |
17 |
8 |
李翰卿 |
五世纪初南北天师道民间存在形态比较研究—— 以《老君音诵诫经》、《陆先生道门科略为中心的考察 |
二等奖 |
16 |
9 |
王 超 |
“莫嚣昜为”及相关问题探析 |
二等奖 |
17 |
10 |
陈佳仪 |
《天圣令·丧葬令》宋11条“在京”、“在外”考辨及复原问题 |
二等奖 |
17 |
11 |
刁俊豪 |
商周时期的虘 |
二等奖 |
17 |
12 |
赵茂莎 |
帝王心术下的明清贰臣形象书写:以《贰臣传》为中心的分析 |
二等奖 |
17 |
13 |
曹珂 |
探究张栻 《 论语解 》 中的政治学观念 |
二等奖 |
17 |
14 |
金骁盟 |
1905年以前中国人对资本主义矛盾的言说行动 |
二等奖 |
16 |
15 |
安云翔 |
国民党政府城市禁烟禁毒运动研究(1945-1948)——以北平为中心的考察 |
二等奖 |
17 |
16 |
李潇 |
朱家骅的边疆认识与实践 |
二等奖 |
17 |
17 |
赵雨佳 |
北洋政府时期参战军编立始末 |
二等奖 |
17 |
18 |
林玉萍 |
反思与回响:苏格兰启蒙思潮与法国大革命 |
二等奖 |
17 |
19 |
孙瑞 |
教科书如何运用史料来探究历史问题—— 以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思想与机器》第4课《伤痕累累的双手》为例 |
二等奖 |
17 |
20 |
李三灵 |
康熙年间新郑县城布局复原研究 |
二等奖 |
17 |
21 |
郭段荣 |
上博六《申公臣灵王》篇“申公”非“陈公”辨 |
三等奖 |
17 |
22 |
王博 |
至德元载(756)后,杨预(杨志烈)事迹考 |
三等奖 |
17 |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
韩雨彤 曾柳卿 梁瑞英 申雪 马云 胡宏根 陈可宁 李文静 吕洋 蒋书一 赵璐 |
北宋召试制度述略 试论西汉酷吏的职官与特点 从《后汉书》看范晔的史学思想 两晋“宫廷藏书”考 清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概况及条件辨析 中国当代史档案研读中的预判问题 戏剧艺术的两种取向与近代中国社会——从北京国立艺专戏剧系1920年代公演前后谈起 李纯与1919年南北议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农事试验场发展探析(1927-1937) 集体记忆与心灵创伤:英国“儿童运输”中的犹太儿童 利用计量图谱辅助分析历史研究热点的策略——以近十年辛亥革命史研究热点为例 (注:同级别奖项的排名不分先后) |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
17 17 17 17 17 16 17 17 17 17 17 |